中石油开发票“大米变汽油”事件

首页    舆情报告    中石油开发票“大米变汽油”事件

一、舆情概述

2016年7月26日,北京商报刊发标题为《中石油加油站管理漏洞:买大米开出汽油发票》的文章称,中石油加油站昆仑好客便利店存在着“购买非油商品,开具汽柴油发票”的现象,并且这种乱开发票的乱象已多次发生。消息一经发布,便引发舆论高度关注。针对媒体反映的问题,中石油集团于次日回应,将对所属加油站发票管理进行全面排查,并对违反相关规定的人员进行严肃处理,立即开展专项整治工作。一周来,随着中石油官方的积极回应和参与,目前舆情发酵较为充分,热度趋于平稳。

二、网络传播概况

(一)信息量统计分析

根据云创网讯舆情监测中心的监测,7月24日至8月2日16时,网络中“大米变汽油”相关信息共计795条。其中新闻网站信息396条,约占总量的50%;微博信息218条,约占总量的27%;客户端信息78条,约占10%;微信信息64条,约占总量的8%;论坛信息24条,约占3%;博客信息8条,约占1.1%;报刊7条,约占0.9%。

                    (数据来源:云创网讯海纳舆情监测系统)

(二)舆情走势分析

7月26日,北京商报首先曝光《中石油加油站管理漏洞:买大米开出汽油发票》,引起人民网、千龙网、新浪财经等多家国内主流媒体的关注和转发报道。

7月27日,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和北京销售公司针对媒体反映问题迅速做出回应,表示将“严肃处理”,使得舆情进一步热化。地方网站、论坛、博客等也开始出现相关内容,舆情热度被推向最高点。

7月28日起,舆情事件开始降温,媒体报道进入总结评论阶段。“补上‘大米变汽油’的漏洞”、“谁想‘大米变汽油’也要露露脸”、“国企也不能玩这种‘把戏’”等报道受到较高关注。

            (数据来源:云创网讯海纳舆情监测系统)

(三)媒体活跃度

根据下图可知,中国经济网对此事的关注度最高,相关转发报道达75篇。其次为今日头条、中金在线、网易、深圳侨报等。

                       (数据来源:云创网讯海纳舆情监测系统)


具体报道情况如下:

序号

标题

原创媒体

转发量

1

中石油回应“开发票‘大米变汽油’”:严肃处理

中国新闻网

68

2

中石油加油站管理漏洞:买大米开出汽油发票

北京商报

26

3

“大米变汽油”,国企也不能玩这种“把戏”

四川新闻网

4

4

补上“大米变汽油”的漏洞

浙江在线

4

5

谁想“大米变汽油”也要露露脸

四川在线

2

三、网民言论分析

(一)网民评论来源

截至8月3日,相关网民评论共计2026条,主要来源于新闻客户端、微博,以及新浪、网易等门户网站。从下图可以看出,新浪网发布的文章获得最多评论,达993条。

    

(数据来源:云创网讯海纳舆情监测系统)

此外,在微博平台,“新浪财经”、“段郎说事”、“石油精神”等新浪微博用户表现较为活跃,受关注度高,应予以重视。

序号

微博账号

发布内容

转发(次)

评论(条)

1

新浪财经

【中石油加油站管理漏洞:买大米开出汽油发票】记者购买了一袋88元的大米,并询问加油站工作人员:“能否开具汽油发票?”店内工作人员明确表示“可以”,并询问发票抬头是个人还是单位。工作人员在得到单位名称后,随手在工作的电脑上开具了一张普通发票。

154

226

2

【中石油回应“开发票‘大米变汽油’”:严肃处理】据报道,中石油加油站昆仑好客便利店存在着“购买非油商品,开具汽柴油发票”的现象。中国石油集团表示,对加油站已下发文件: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开具与实际经营业务情况不符的发票,违规者将追究责任,移交司法机关处理。

18

37

3

段郎说事

 #郎摘新闻#【中石油加油站管理漏洞:买大米开出汽油发票】记者购买了一袋88元的大米,并询问加油站工作人员:“能否开具汽油发票?”店内工作人员明确表示“可以”,并询问发票抬头是个人还是单位。工作人员在得到单位名称后,随手在工作的电脑上开具了一张普通发票。

35

53

4

石油精神

【中国石油北京销售公司回应“加油站开发票‘大米变汽油’”报道】中国石油北京销售公司已对此事展开调查。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和北京销售公司对加油站发票管理有明确的规定,针对媒体反映的问题,中国石油北京销售公司采取四项措施确保公司依法合规经营。

16

4

5

中国经济周刊

【中石油销售乱象丛生 加油站开发票“大米变汽油”】记者走访数家中石油加油站发现,中石油加油站昆仑好客便利店存在“购买非油商品,开具汽柴油发票”的现象。业内认为,中石油昆仑好客便利店或希望此举吸引顾客创收,但这样一种违规行为,是绝对不允许的。

1

0

6

淡烟清荷3759

评论@晚报老克 的博文【大米变汽油-----请您跟贴打油点评】:" 中石油个别便利店乱象,与相关管理部门的监管疏漏有关,有规定不执行,见利忘义、缺乏责任心,这也是个别便利店能把“大米摇身变汽油”根本原因。唯有加强对加油站点的监管,唯有严格依照..."

0

0

 

(二)网民言论倾向

                    (数据来源:云创网讯海纳舆情监测系统)

1.吐槽发票管理混乱已成普遍现象

@龙山居士:这不是新闻,用矿泉水瓶子装茅台、买裤子开办公用品发票、聚餐开修车费的事多了去。

@庆阳香包8589:这种现象普遍都存在,几乎所有加油站大厅里有大米、食用油、面粉等。这些东西老百姓不会用加油钱来购买的,只有政府公务车等机构才来购买,腐败无处不在!反腐任重而道远。

2.认为加油站员工为完成任务不得已为之

@手机狐狐网友:中石油给最底层的加油员每月定巨额便利店任务,加油员根本就完不成,每月到最后都是自己把没完成的买走,再以成本价在市场上卖出,亏损只有自己掏腰包,大米开汽油发票也是他们促销的一种手段,要不便利店东西怎么卖,任务怎么完成。

@游戏梦:加油站的员工又要倒霉了,每个月公司里下派非油品任务,没完成就要罚钱,便利店的商品还普遍比外面贵,你说怎么办,大米开了邮票对加油站员工有什么好处呢!这还是有人买可以开票的东西,要是没有得话,个别加油站的员工还要自己买东西去完成任务,要不又要被罚钱了。这多有意思,最后倒霉的只能是加油站的员工。

3.认为违法成本低助长乱开票的风气

@道法自然:为什么会有这种情况?因为各种处罚太轻。犯罪成本太低,他们能不变着法子找空钻吗?

@故乡的云_82124:出事了,严肃处理,怎么就屡禁不止,看来还是处理的不严肃。

@张飞打岳飞打得满天飞:违规犯法是普遍现象,所说的法不责众,另一个违规违法成本太低,再一个违规犯法没人管,形成愈延合愈烈的情况,最主要的是商家竞争厉害,守法经营不挣钱,违规犯法挣钱,也没人管。

4.认为根源在于国有单位的福利

@天际流星9250:一群喷子个人油卡开什么发票是什么原因都不知道,都是机关事业单位领油补必须要有票。

@暖冬:将大米变汽油,两厢得益,这样的生意你不做他做。当然能享有汽油变大米福利的也只有手中有权的国有单位的主,没办法,吃惯了停不了。

@青春常驻531:报销大米是不行的,报销自驾车的油票是合法的,或者是可行的。只解决报销大米的问题有意义吗?

5.其它

@qq285257565:当时还不明白什么意思,还以为什么是什么促销呢。跟其他没关系。现在终于明白,原来油气税费比普通东西高很多。开了发票再到国库领钱。我们江西也是这样的,还有食用油呢。

@qq114126145:为何加油站被允许卖大米? 符合经营范围吗?能够保证食品安全卫生吗?

@全国山河一片霾:小编是中石化派来反水中石油的吧,大家都是一家人,相煎何太急。

四、舆情分析

(一)网络舆情特征

1. 并未进一步发酵,热点迅速转移。

总体来看,此次舆情事件在经网络曝光后,迅速被多家网站转载,成为网站热点。但由于相关单位及时应急,处理相关报道和帖文,报道并未进一步发酵,网友的转发、评论也迅速在事件发生48小时内被淡化,媒体和网民并未形成对此事的进一步追问。从效果上看,并未过度发酵,获得了初步处置成果。

2. 后患未能根除,风险仍然存在。

本次事件中,舆情引发的热潮在短时期内得到平息。但由于媒体报道中所反映的问题,尚未形成最终的调查结果和明确的问责对象,舆论质疑未得到根本性的平息,故而未来仍有再度引发媒体热炒的可能。在未来涉及到有关加油站服务问题时,必将有媒体进一步跟进。此时媒体若在卷土重来,力度和中和专业性将更强,应对难度将更大。

(二)舆情迅速走热的原因

1. 网络刻板印象发力,威胁企业信誉。

本次舆情事件中,互联网上一贯的刻板印象再次显现。近些年互联网上不断曝出的涉及国企的“奢华”、“腐败”、“垄断”等负面新闻,不断刺痛网民的敏感神经。网民对国企形成了根深蒂固的抵触思维,使得再有类似事件爆发,网民的集体记忆被瞬间唤起,在情感上便已宣判涉事单位“有罪”。

2. 企业监管漏洞放大,引发蝴蝶效应。

中石油作为国内知名央企,世界500强,爆出的任何细微的丑闻都有可能引发蝴蝶效应。从根本上看,中石油部分加油站乱开发票既可以招揽顾客创收,同时又增加中石油的非油业务收入,造成此类乱象不断,说明中石油在相关管理方面存在疏忽和漏洞。一个加油站要想顾客多,诚信经营、提高服务质量才是根本,通过一些违法违规的歪点子招揽顾客,最终必然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三)应对建议

此事目前已得到平息,但从舆情处理过程及效果看,仍有许多经验教训值得总结。

1. 迅速、及时正面回应质疑,淡化网络影响。

从处置效果上看,中石油集团应对迅速,在媒体曝光24小时内便通过中国新闻网等主流媒体渠道进行正面回应,过程得体,措施得力,避免了网络上的讽刺挖苦和进一步深究,达成良好的舆论引导效果。在今后的舆情应对中,可延续此次事件中的相关做法,迅速、正面地回应舆情,淡化网络中的负面情绪。

2、打好“线上线下”配合,做好持续应对准备。

由于此事引发舆论热点的风险并未根除,虽然暂时躲过了舆论的进一步声讨,不排除下次成为舆情热点的风险。建议集团有关部门加强线下调查力度,警惕媒体对于集团后续应对情况做进一步跟踪调查,切莫让“严肃处理”的承诺变成一纸空文,引发舆论反噬。

3. 加强日常舆情监测工作,及时预警

由于此次报道已被媒体和广大网民记住,甚至被竞争企业“盯梢”,不排除今后相关的网络举报、投诉内容高频次出现。这就需要有关部门进一步加大监测范围,加强监测能力,以便在当前更加复杂的网络局面下,可以及时预警,及时应对。

4、扩展舆情应对渠道,重视自媒体发展。

从总体来看,集团对舆情工作充分重视,相关监测工作及时、有效,但在舆情处置工作中,手段较为单一,渠道尚嫌狭窄,对舆情应对工作的思路仍不够开阔。在越来越复杂的舆论态势中,传统媒体、微博、微信、论坛、博客等已形成复杂的立体报道格局。如何面对来自各方的监督,以及互联网强力、快速发酵的特点,已成为品牌企业亟需面对的问题。重视自媒体的发展,充分利用自媒体手段开展舆情工作是一个必然趋势。


2016年8月2日 08:36
浏览量:0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