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假奶粉”事件舆情传播概况

首页    舆情报告    “上海假奶粉”事件舆情传播概况

日前,上海警方透露破获了一起1.7万罐冒牌乳粉案件,犯罪嫌疑人将仿制的雅培、贝因美等多个品牌奶粉销给郑州、徐州、长沙、兖州等地经销商。山东“疫苗风波”尚未平息,上海又被爆出假冒婴幼儿奶粉事件,再度引爆舆论。而近日有关部门对“假奶粉事件”的回应更是一度将舆论推向高潮,甚至一度引起公众的质疑与不满。

一、事件发展过程及产生的舆论影响

(一)起源

4月1日,《法制晚报》首次发布1.7万罐假奶粉事件以来,该事件备受百姓和媒体关注。《法制晚报》的该则报道中称,“上海市公安部门于2015年9月依法查处一起跨全国多省市仿冒品牌婴儿奶粉案,犯罪嫌疑人生产假冒奶粉1.7万余罐,销售给郑州、徐州、长沙、兖州等地经销商,并进一步销售到全国多个省市。”该案件实际曾于2016年3月22日已被中国最高检在其官网中进行通报,但当时并未引起较多舆论关注,直至4月1日,《法制晚报》发布“1.7万余罐仿冒婴儿奶粉流入全国多地区市场 上海检方:已批捕6人”这一报道后,该事件才引起舆论关注,并且质疑声不断高涨。

据不完全统计,自4月1日至4月3日的三天时间,“假奶粉事件”的信息传播量达10502条。其中微博议论量达到9091条(包含微博转载量);新闻报道量有513条,网民参与跟帖评论量超过13.5万人次。在这4月1日-3日期间,媒体及民众除了表达愤慨外,较为关注的是“假奶粉流入全国多地”、“假奶粉名单”等问题。

(二)食药监总局回应

4月4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在其官网中对“上海假奶粉案件”作出回应称,“总局在第一时间责成上海市食药局立即向有关公安部门了解案件情况,并协助公安机关追查涉案冒牌产品流向,控制风险,对涉案企业严肃查处,绝不姑息。国务院食安办已派员赴上海实地督查,并要求相关省份彻查乳粉流向,严惩冒牌乳粉等欺诈行为,确保婴幼儿配方乳粉质量安全。” 食品药品监管总局新闻发言人还称:“经初步了解,上海公安部门已经对查获的假冒乳粉进行了产品检验,产品符合国家标准,不存在安全风险。”

该则回应随即引发大量媒体转载报道,但也受到各界质疑。包括《财新网》在内的大部分媒体就报道称,“尽管食药监总局称,这批假冒奶粉符合国家标准,不存在安全风险,但乳制品行业有专家质疑称,监管部门难辞其咎”;也有较多的网友质疑称“都已经是假的,如何符合国家标准。”

据不完全统计,自4月4日至4月5日的两天时间,互联网上关于“上海假奶粉事件”的信息传播量共计6897条,其中网友在微博中的议论量达到5251条(包含微博转载量),而有超过1300条是针对食药局的此次回应的相关议论;在这两天的时间里,相关新闻报道量达919条,报道量大大超过回应前三天的总报道量。

(三)食药监总局再次回应

4月6日,食药监总局针对上海公安部门破获的1.7万罐假冒名牌奶粉案再发公告表示,国产奶粉品牌贝因美也卷入此次假冒奶粉案中。食药监总局方面还表示,此前之所以公布假冒奶粉符合国家标准的信息,主要是提醒消费者不要恐慌。

仅4月6日当天,新闻媒体对食药监局的此次回应的相关报道量达439条,而这次食药监局的回应引发更多民众的质疑,促使相关舆情呈爆发式增长。

据不完全统计,自食药监总局第二次发布公告回应此事至今日16时止,微博上关于“假奶粉”的相关议论量已达34792条,超过这三天整体信息量的93%,相关新闻信息量也明显高出前两个阶段。

二、整体事件舆情传播分析

据不完全统计,自4月1日,“1.7万余罐仿冒婴儿奶粉流入全国多地区”的消息被媒体曝出后至今,互联网上关于“上海假奶粉事件”的相关信息量共计54596条。

注:1.以上图例中网民议论量是指网民在微博及论坛、博客中发表的言论量,不包含网民在新闻报道下的评论跟帖量。2.以上图例中的新闻报道信息量包括新闻网站报道量,新闻APP报道量、微信公众号报道量及部分数字报报道量。

由于“山东问题疫苗事件”的余热并未完全消退,民众仍处于对药品安全的恐慌中,而后又有媒体在4月1日曝出“假奶粉流向全国多地”的消息,再次引发民众对国内食品安全,特别是奶粉安全的焦虑,因此,“假奶粉事件”再度引发舆论恐慌。

4月4日,食药监总局担心奶粉安全问题会给民众造成恐慌,于是发布公告称此次查出的假奶粉均符合国家标准。该则公告一出,立即引发各界对该言论的质疑,仅仅两天的时间,相关信息量达到6897条,新闻报道量更是达到了前三天新闻信息量的一半。

最终引爆舆论,将该事件的舆情推向高潮的是国家食药监总局发布的第二则公告,该则公告使得民众对食药监总局彻底失去信任,互联网上对食药监总局及相关监管部门的谴责声一片,不论是媒体、专家还是网友,都纷纷对相关部门产生强烈质疑,企业和监管部门的公信力更是令人堪忧。

从整体舆情状况可以看出,“上海假奶粉事件”被媒体曝光以后,无论是对奶粉安全的担忧还是对监管部门的拷问,对整个事件最为关注的还是民众。

三、舆情焦点分析

根据目前的舆论内容来看,无论是网民还是媒体,主要焦点还是在对食药监总局的相关回应上,特别是对“之所以公布假冒奶粉符合国家标准的信息,主要是提醒消费者不要恐慌。”这一话题上。

(一)网民主要观点

1.食药监总局的这一回应彻底激怒网友,最终招致网友的讽刺和谩骂:

网友“雨下龍貓”:可以吃死,但不要恐慌。感谢食药监局的辛苦安抚,真是为害人操碎了心。

网友“s梦回大唐”:真他妈的是良心政府,都作假了,居然告知不要恐慌,那我想问天朝的质量是不是连作假的都能合格!

网友“小猪快跑820430”:说话和放屁一样的政府部门

2.食药监总局对此事件的处置回应彻底摧毁了政府部门的公信力,让多数网友质疑监管部门的作为,对政府完全失去信心:

网友“鲁公微言”:食药监总局在假奶粉被揭露后,说假奶粉符合国家标准,自己解释为的是提醒消费者不要恐慌。国家标准中有允许假冒这一条吗?食药监总局为什么不担心消费者权益受到损害,不担心那些吃了假奶粉的孩子的身心健康,不担心法治遭到践踏,不担心此事给社会造成的恶劣影响,却偏偏担心消费者恐慌?

网友“經方求知”:无耻之极!你们已无任何东西值得信任!

网友“红云徐”:还有谁可以相信,一群饭桶!

网友“中国_兵”:作为国家机关,这个也能随便说假话。那以后我还怎么分辨你的真话假话。公信力呢

(二)媒体评论

1.食药监总局本意是想避免恐慌,但其做法并未考虑到民众的实际需求,反而适得其反,不仅加重了民众的恐慌,甚至也摧毁了自身的公信力:

《新京报》认为:公众信任其实并不复杂。一是来自于业界以及有关部门长期以来累积起来的权威与公信力;再就是最大限度的信息公开,积极主动回应社会关切。如果能够做到这些,消费者才能“不恐慌”。“假奶粉”并不意味着是“毒奶粉”,也并不意味着不符合相关安全标准。但是,公众并不知情,有关部门给出的信息又并不充分,所以,一句“提醒消费者不要恐慌”不当措辞,难免会引起公众误解。这不但不利于平息公众的恐慌心理,反而,令公众更加担心。

新华社《经济参考报》首席记者王文志认为:“善意的谎言”往往是某些部门隐瞒真相的拿手伎俩,目的乃是避免出现心理恐慌导致公共秩序紊乱。而其表面可能出于对民众负责考虑的说辞,实际落脚点是为自己的工作失误作掩护。及时公布事实真相,是一个正常国家监管部门的义务;有权了解事实真相,是一个正常国家公民的权利。这批假冒奶粉究竟情况怎样,无论如何,每个人尤其是使用过这批假冒奶粉的婴幼儿父母有权知道真相。及时公布事实真相,是一个正常国家监管部门的义务;有权了解事实真相,是一个正常国家公民的权利。这批假冒奶粉究竟情况怎样,无论如何,每个人尤其是使用过这批假冒奶粉的婴幼儿父母有权知道真相。

2.假奶粉符合国家标准的言论不仅没有缓解恐慌,反而令外界开始质疑我国的监管力度及奶粉质量:

《长江网》发表文章质问“是假奶粉质量太好,还是国标门槛太低?”

对于奶粉的检测来说,老百姓就是门外汉,监管部门才有检测权,才有定论权。可是,在还没有找到所有假奶粉流向的时候,就得出假奶粉没有风险的结论,是不是有点太随意? 值得追问的还有:既然“假奶粉是符合国家标准”的,那么是不是也足以证明我们的食品标准是低下的?这让笔者想到了刚刚发生的新闻,一些外国没有通过的药物,却光明正大的进入了中国市场,而且是合法的。在外国达不到标准的药物,为何在中国能达到标准?当假奶粉都能达到标准的时候,我们的舌尖安全隐患也就呈现出来了。


注:以上分析数据来自海纳舆情监测系统。


2016年4月2日 02:06
浏览量:0
收藏